目录

让不确定性成为朋友 —— 我的 2020

我本来想用“改变”这个词来描述我的 2020。

因为这一年中我有很大的变化:离开了让我感觉很温馨的公司、第一次在省外工作、开始学习并使用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开始大量阅读历史和政治相关的内容、开始跑步并保持了一个很好的频率、开始尝试解决单身问题……

但是我后来觉得“改变”这个词不够准确。上面这些事情,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主动创造巨大了不确定性,并且积极应对。比如坚决地换到另一个省份工作。

在 2020 年的末尾,“不确定性”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要我选择在 2020 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那一定是: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运气才能发挥作用。

这句话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作者“九边”的文章,我做了简化和修改,原文是: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运气才能开始出现。运气和奋斗是个人进步的两个轮子,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独轮车。你天天按部就班,运气很难发挥作用。确保不赔钱的前提下,折腾点事,让运气帮你赚钱。 —— 《向上生长》 by 九边

我本来就对努力和运气的关系有一些思考。我认为努力的众多作用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运气出现时抓住它。不过在理论指导实践时,却变成了独轮车。现在多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主动创造不确定性来让运气更多地发挥作用。例如让运气的作用从 1% 提高到 10%。

2020 年,有些事情我做得很好,有些没什么改变,有些则做的不好。这篇主要将它们记录下来。

做得好的部分

换工作

我不喜欢被困在工作上舒适圈里面。工作如果充满着确定性,很容易被锁死在当前的阶段,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原先的工作比较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拿了个公司的年度优秀员工。工作内容比较轻松,965 工作制,每周五还有学习分享会,经常能上去跟大家分享我最新的学习成果,和领导的关系很好,同事之间相处得很愉快,公司里面跟我同年龄段的女同事也很多……

不过这种舒适的生活还能保持多久呢?哪天公司为了更加精简人员把我裁了怎么办?我当前的技术水平能让我找到一份薪资和当前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工作么?

我能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速度减缓了很多。还好 2019 年的重构以及同年年底去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系统架构师大会帮我续了一命,不然我会感到难受。

我的危机感比较强,过一段时间就会问自己:如果仅仅是保持当前的状态,那么 5 年后或者 10 年后,我还能过上像现在这样舒适的生活么?

上面这些是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则是公司在 19 年年底开始裁员。领导说不可能裁我,但按照通常的”三年换一次工作“的思路,我最晚也会在 2020 年 7 月离开。如果因为占着这个位置,导致其他人被裁了,那我也很过意不去,所以就提前跟领导沟通这件事。

我大概在 2020 年的四月下旬正式开始找新的工作,六月初就去深圳工作了。

关于这次换工作,可以写很多,这里不展开,我打算把这些单独放到工作篇。

我从这次换工作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得到了很多的收益。无论是工资,还是心态和习惯都有显著提升。所以我认为做这个选择是成功的。

关于具体的技术,本来是想说技术能力没有质的突破,新学的技术原理过少。不过列出来后,感觉也不算做得太差。

  • 阅读 PHP 函数注册、函数调用、垃圾回收、PHP 对象相关的源码,加深了对脚本语言的理解。
  • 阅读 JAVA、PHP 5、PHP 7、Redis、Go 的 HashMap 的源码,比较及整理到博客,并在分享会做了分享。
  • 阅读一部分 Linux 内核的 Socket 相关源码,以及 Golang 的 HTTP Server 跟 TCP 相关的源码。
  • 阅读 InfluxDB 查询和写入相关的源码,并用文字描述出来。
  • 阅读跟内存分配相关的文章以及源码,主要是 jemalloc 、 TCMalloc 和 ptmalloc。
  • 整理和翻译一小部分 HTTP 1.1 的 RFC 内容。
  • 还有为了面试去深入学习的一些内容。

锻炼

上一次持续实践较长的锻炼是从 18 年春节后到 19 年三月底,这段时间的锻炼以跟着 Keep 做室内运动为主。后来 19 年为了重构赶进度而停下了,这一停就是九个月。期间只有从七月开始游的十几次泳这种运动了。

在项目进入维护阶段之后的两三个月后,进入了 2020 年。我决定开始新的一轮锻炼。每次锻炼完都会在健身群里打卡。由于这次采用了一个合适的模板,现在很容易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

2020 年第一次锻炼是在 1 月 25 日。从此基本保持了两天锻炼一次的频率。这个时期仍然是跟着 Keep 做室内运动。在 5 月准备面试的那段时间降低了频率。1 月 25 日到 5 月 31 日之间,总共打卡 35 次。

从 6 月开始,也就是我搬到深圳后,由室内运动(力量锻炼)改到室外运动(心肺锻炼)。从 6 月 10 日开始跑步,每次 3.5 公里。

我一直很喜欢跑步,但是我右脚膝盖很容易在跑步的时候受伤,所以毕业后就没怎么跑了。以前觉得护膝估计也没啥用,但这次抱着试一试又不亏的心态买了一套,发现意外的有效果。以前跑个 4 公里膝盖就受不了了,而买了护膝后我专门测了极限,得跑 10 公里膝盖才会疼。

虽然我能跑 10 公里,但我一直把距离控制在 3.5 公里左右。这是为了在保护膝盖的前提下提高跑步频率。现在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频率而不是量。

我为自己设定的频率是每周跑三次,分别在周一、周三、周五。这样容易坚持。周六日的不确定性比较高,如果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去跑步,那么必定会影响到周一、周三、周五的计划。

2020 年 6 月到 12 月底,共跑步 68 次。

在 8 月初的时候决定对跑步做一些改进, 10 公里的测试就是这个时候做的。我在网上查询跑步相关的资料后,发现有个平均 180 步频又快又省力的说法。平均 180 步频就是一分钟跑 180 步。

180 平均步频大概是什么样的节奏?从下面这首我边跑边听的跑步专用音乐,能够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

http://music.163.com/song?id=33414766

为了对进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列出原先的数据。我原先的平均步频是 155 步/分钟,平均配速是 6 分 27 秒。

8 月 10 日第一次有意识地提高平均步频,这次跑了 5 公里。平均步频为 172 步/分钟,平均配速为 5 分 28 秒。一开始提高平均步频会非常累,还不习惯这么快。跑了三次 5 公里后,就调回 3 公里。

从 8 月 13 日开始有了新的手环,看了静息心率是 58。从那时到现在基本都在这个数左右波动。

8 月 21 日第一次达到了 180 的平均步频,然后一直保持。八月底的平均配速已经降到 4 分 30 秒左右。

9 月 30 日由于国庆回家,借着老家空气新鲜,尝试跑 4 公里 180 平均步频,结果成功了。本来想一直保持 4 公里,不过实在太困难,就只有状态好的时候才跑。2020 年共跑了 10 次,偶尔会在最后一公里降低步频,不然受不了。

12 月气温开始下降,好几次改为在公司的跑步机上跑。2020 年最后一次在跑步机上跑步时,我选择了 14 公里/小时的速度。在保持 180 平均步频的情况下,平均配速为 4 分 14 秒。

接下去会尝试保持在跑步机上以 14 公里/小时的速度以及 180 平均步频的情况下跑 4 公里。

我对于跑步最关注的一点是可持续性,上面的描述也有所体现。在一个阶段(3 公里)保持一定时间后,尝试下一个阶段(4 公里)。如果可以,就保持在下一个阶段。如果会影响到可持续性,则说明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准备还不充足,那么我会选择回到当前阶段继续保持,然后偶尔尝试下一个阶段。

我认为普通人在稳定的运动频率的前提下,保持得越久收益越高。运动会提高身体素质,进而对人的精神和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持续的运动会带来持续的积极的影响。对于精神和心态的影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频率小但运动量大的方式会使得这种影响难以形成。

另外我在 2020 年后面两三个月打了好几次羽毛球。最初是抱着混个安慰奖去参加公司的羽毛球比赛,没想到队友太强,让我混了个大奖。销售同事在十一月找上我,说和客户组了个羽毛球局,让我去压场子。

一开始我当然是拒绝的,也不是谦虚,我一个小小的菜鸟怎么压得住场子,请那几个高手出场吧。没想到他们要么临时有事,要么小孩刚出生要照顾,要么受伤了。我只好念两句诗,苟……

总之今年的运动让我很满意。

阅读

2020 年阅读的主要的非技术书籍有四本:

  •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读完
  • 《20 岁,光阴不再来》,读了一半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先收起来
  • 《中国人史纲》,读完
  • 《向上生长》,读完

在读书群的打卡是从 4 月 23 日开始的,2020 年总共 39 次打卡。4 到 7 月打卡 29 次,8 到 12 月只打卡了 10 次。

我的原定计划是多看几本书,这样打卡会保持连续。但 2020 年太特殊了,国内和国际上发生了太多事情,这些事情对于未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认为不能错过这个历史的转折点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不发生这些事情,我会再找一两本跟历史相关的书来读。

选历史相关的书主要是用来和《中国人史纲》做对照和补充,或者重读一遍《中国人史纲》。另外也可能选世界史。

在没有打卡的这段时间内我在阅读哪些内容呢?

  • 微信公众号
  • 沈逸的微博

2020 年主要关注了与时事相关的几个公众号,花了不少时间阅读这些公众号的文章:

  • 天涯时事
    天涯时事是 2019 年我在看完好友在微信“看一看”分享的《前脚抓了暴徒,后脚就被放,香港高等法院的局如何破?》这篇文章后关注的。
  • 九边
    九边是我在看完好友在微信“看一看”分享的《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印度化”?》这篇文章后关注。
  • 维舟
    维舟应该是因为有个群经常分享他的文章,我才去关注。

另外还有卢克文工作室和天下传播,不过这两个我看得比较少。

从文章的理解难度来看,除了维舟之外,其他公众号都在尽力地把一件事情用通俗的语言描述清楚。关于这点,维舟其实有专门解释过,但是理由比较牵强。

从文章的主题来看,天涯和九边的文章能够让人从宏观上加深对整个世界的了解;维舟的文章能够让人从微观上加深对国内人民困难的那一面的了解;卢克文有宏观方面的文章,也有微观方面的文章,他会去实地考察,而不是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天下传播的文章能够矫正人们对美国的认知偏差。

微博上也有矫正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认知偏差的博主,例如日本的 @日本傻事,中国台湾的 @台湾傻事。他们通常转发来自那些地方的新闻。尽管这些地方可以通过在中国购买微博热搜或者花钱请“知识分子”向中国人宣传这些地方的美好,但是他们没法完全阻止本地新闻的报道。

为了利益最大化,有些资本会尝试通过公共社交平台或者一些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来控制舆论,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风险。微博是一个覆盖范围很广的公共社交平台,很容易成为资本控制舆论的实验场所。微博上有一个群体因为过于嚣张而引起沈逸老师关注。

起初沈逸老师是担心这个群体被资本利用,没想到这个群体后来却不断地用他们在沈逸老师微博评论区的回复证明他们已经被资本洗脑了。这让我觉得很魔幻。具体经过可见: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1340584034630

正如他所说的,由这个群体以及反对这个群体的群体所组成的样本表现出了典型性,全面性和复杂性,堪称完美的样本。关注整个过程后,可以了解到一些混淆是非、挑起矛盾的话术的逻辑,以及看沈逸老师如何破解它们。

我没有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我对这个圈子没兴趣,其实只要他们圈地自萌,并不会引起普通人的反感。

我最初关注沈逸老师是在 Tiktok 事件的那段时间。他在 bilibili 上发了 【TikTok的选择,特朗普赌的就是你“不抵抗”】 这个视频,我看完后开始关注他的 b 站账号,后来才关注他的微博。他提供了更高更实际且多方面的看问题的角度,我买了他在 bilibili 上的课程,多多向他学习知识以及思考问题的框架。

视频严格来说应该不算阅读,要不下次把 【阅读】 改为 【知识负熵流】 ?

bilibili 的 up 主“智能路障”的鲁迅系列视频做得很棒,很值得推荐给所有人,特别是推荐给中学生。up 主的声音好听,让人更容易看完。这里抽几个他的鲁迅系列中的视频:

日记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 《邪不压正》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简史》的绪论里面提出并回答了一个问题: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处?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曾经发生了哪些事情,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而对于个人来说,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使他成为现在的他。

历史记录了所有人的共性,日记则记录了一个人的个性,共性和个性铸成了文化相同但又有个性的一群人。

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接下来说说我在 2020 年写日记这件事吧。

2020 年的第一篇日记是在 5 月 10 日。这个时候的我正在准备面试,压力很大。很可惜的是,换工作期间我只写了这一篇,没能把这段宝贵的经历全部记录下来。

我本来打算在刚开始做准备面试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但踏出第一步很难,我只好先在脑中埋下一颗写日记的种子(非物理种子),然后等待机会。之后它顺利在 5 月 10 日发芽,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还好后来出现了转机。在已经找到工作并开始搬东西的 5 月 29 日,我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从这一次开始保持一天一记,一直写到 8 月 5 日,由于去上海总部培训而停下。

表面上看,第二次的尝试又以失败告终,但我认为这个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因为以我的实践经验来看,想要最终完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走出第一步,然后等待时机成熟。

现在重要的是:我从这两个多月的日记坚持中获得了什么?

  1. 不需要事无巨细全部记录,也没必要每天都记,只需记录那些对我能够产生影响的事件。
    尽管在学生时代就被告知写日记不应该是记流水账,但究竟为什么不应该呢?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
  2. 日记内容未必是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在这一天的思考,以及引起这一思考的人、事、文章。 这样将来在回顾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以后可以将这些零碎思考整理出来,形成系统的思考框架。

心态

我的心态变得更好了。有很多原先会让我非常难过的事情,现在对我几乎没啥影响。

心态更好的原因有很多,目前没法确定主要原因是哪一个。有可能是因为我对的认识更加接近于客观世界;可能是我的工资变高了;可能是我经常跑步让身体变得更好了;也可能是我对于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了;或者是我知道我会一直保持上进心……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是用所谓的心灵鸡汤来安慰自己,而是实实在在的通过提升自己和改变客观环境来让自己心态变好。

成长的果实

前一阵子我发出了个感慨。要是学生时代——特别是中学——的我能够知道工作三年后的我成长到什么地步,一定会非常开心。因为现在的我已经非常接近我学生时代想象中的我应该成为的样子了。每次想到这里,就有种复杂的情绪,这就是感动了自己么?

这么多年间做的选择和努力,终于在 2020 年结出果实。接下来就是对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然后再根据新的目标调整当前面临的选择。

2020 年是各种意义上的转折点。

没变化的部分

体重

我这体重大概还是大学毕业时的样子。虽然春节会让我体重增长比较多,但是节后会逐渐降回到原来的样子。

有的大学同学会说我长胖了,大概是我拍照的技术问题吧哈哈。我同事就吐槽我本人起码比照片上的瘦十斤。

总体来说,我挺满意当前的体重。小肚子要是减下去就更完美了。虽然平常别人看不出来,但是我认为这小肚子代表我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有的小伙伴会说我跑步跑了大半年,体重也没减下去。我觉得无所谓,因为我跑步并不是为了减肥,减肥只能算是顺带。

单身

维持单身到现在挺需要定力的。我有时候也会幻想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只是很快就停下了。

2020 年完成了目标,让我认为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开始重视单身问题了。

另外我在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能只考虑我一个人,但是现在又没办法知道她所希望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所以需要有个人和我一起规划未来。

当前只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由于我自身还存在一些已经发现的和还未发现的小问题,需要在尝试解决单身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因此还需要不少时间。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谨慎和耐心。

如果两年内能找到合适的对象,那我就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要是超过两年,那我就得深刻反思自己了。

危机感

这刻在 DNA 上的危机感,恐怕只有我未来的对象能帮我治了。

不过我并不排斥这种危机感,毕竟危机感所产生的压力没办法压垮我,而这压力能够转化为动力促使我不断进步。

不足的部分

面试的那段时间没有做好准备

由于没有准备充分,以及我自己一些表达上的问题,导致我把自己做过的工作说得没多少价值,甚至让面试官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参与这些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由于我强行把编程语言切换成 Golang,但没有提前打好 Golang 的基础,给面试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果当时有像现在这样的熟悉程度,那会好很多。

花在娱乐的时间没有减少

这其实跟睡觉的时间点往后延有关。如果睡觉的时间点和以前一样,那么娱乐的时间会减少。

在扩展人际关系方面还有所不足

其实这方面已经做得挺好的了,包括主动交流并建立起良好关系。唯一不足的是没有跟那几个打羽毛球的客户建立起交流。这个接下来我会持续反思,并尝试从当时一起去的同事那学习做法。

输出到博客的内容过少

大部分都是草稿,并且发表到我的 Github 博客上。很少整理出来发表到博客园。

王者荣耀还差 9 颗星才到荣耀王者

很难回忆起其他比较大的不足之处,就先拿这个凑数吧。

2021 的大致计划

运动

保持每周三次运动,仍然以跑步为主。

这个习惯存在无法保持的风险。

  1. 春节回家
    我有不少好习惯都在回家后没法继续保持。
    好在 2020 年国庆回家后,我发现我还能继续保持跑步的习惯。
  2. 加班
    上次没有继续保持锻炼,就是因为加班太晚。但好在现在不需要加班。

阅读

2021 年应该不会再像 2020 年这样需要关注太多时事了,所以会看更多的书。

前面说过,原定计划是多看几本历史相关的书。但 2021 年我做了些调整,历史相关的我先选择两本:

  • 吕思勉的《极简中国史》
  • 九边的《西方博弈往事》

这两本我已经都有看一点,2021 年会把他们看完。

那么主要看什么呢?看马克思《资本论》。我现在快看完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了。

看马克思的著作主要是为了学习系统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让我的认识能够更符合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为以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除此之外,还有个顺带的好处。无论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尝试污名化马克思以及跟马克思相关的一切。虽然不太可能对我产生影响,但还是得提前建立更巩固的客观认识。

《极简中国史》和《资本论》我会在外出的时候用手机的 Kindle 软件看。其中一块比较大的时间是在等公交车和坐公交车,通常都得半小时以上。

《西方博弈往事》我买的是纸质版,回宿舍后有机会就看。《资本论》虽然也买了纸质版本,但直接寄回家了。

以上是非技术书籍。

技术相关的书籍我打算先把领域驱动设计的两本书看完,分别是《领域驱动设计》和《实现领域驱动设计》。2020 年我两本都看了一半。

其他的技术书籍可能得在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再去有针对性的查看。

记录生活

记事的粒度从时间跨度主要分为:按日记,按周记,按月记,按季度记和按年记。

四个阶段中,最后一个年度总结我已经能够保持。日记能阶段性保持。其他的没试过。

从 2020 年的尝试中,我知道我目前还无法长时间保持记日记的习惯。所以我打算先从周记这个粒度开始,然后再不断尝试向日记发展。可能周记也无法保持,那就按月记。反正实在不行还能保持按年记。

作息

我会尝试逐步把工作日的睡觉时间提早到晚上十一点,并且起床时间同步地提早到早上六点

作息时间的变更会涉及到多个习惯的调整,以及下班后的各项安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需要把一些在晚上做的事情调整到白天。目前我还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划。

总体的规划是先减少娱乐时间,把晚上的娱乐时间长度逐渐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这个娱乐时间的调整会考虑到跑步计划的影响。

我并不担心压缩娱乐时间会减少我的快乐。很多事情都能让人感到开心,只是大多数的启动成本远远大于娱乐活动。但是这些启动成本高的事情所带来的快乐更多,持续时间也更久。

我以前花在娱乐的时间太多,以至于短暂的快乐结束后,会比原先感受到更加的无聊。不只是我这样,我在网络上也有看到一些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

我不打算对周末加以限制,周末要小伙伴痛痛快快地五排。

开始学习投资,并做适当的实践

我觉得价值投资特别适合我。难度高、需要耐心,而且目的是为了陪伴公司成长,从公司的成长中获取收益。我不喜欢短线,并且非常排斥做空的行为。

我打算先从掌握基本概念开始,然后再读一遍《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和中国》,接着学习分析财务数据。

2021 年用于实践的金额应该是我一个月剩下的量。

考高中数学或物理的教师资格证

我在学生时代就对当老师很感兴趣,不过因为喜欢写代码远远超过当老师,所以最终选择当程序员。

之所以对当老师感兴趣,最开始是因为我有时候会在书本中找到有趣的点,也能对不同科目的知识进行关联。这些能对理解和记忆有所帮助,但老师通常不会讲这些。我就想如果能分享出来,帮助到学生——特别是那些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一定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后来就是随着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认识到让所有人提高知识水平以及接触那些更能接近客观真实的知识的重要性。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也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我能在 IT 界待多久?我个人是非常想一直在 IT 界待下去的,但是现在很难说我的成长速度能否跟得上要求,所以需要给自己创造更多的选择。

技术上的提升

  1. 读通 Linux 内核的 TCP 源码,把 TCP 的相关流程梳理到博客
    面试的那段时间,让我对 TCP 的实现充满了兴趣。我搜索了一些博客,但没能让我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下载了 Linux 的源码并尝试读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悟了的感觉。
    为了将网络的理解再提升一个档次,必须将整个过程梳理清楚。
    为啥知道能提升一个档次?因为在还没有完全梳理清楚的现在,我已经从梳理的过程中将大学的一些知识点串起来,且有了新的思考的角度。
  2. LeetCode 算法题每周至少解一道简单和一道中等难度的题目或者一道困难的题目
    保持思维活跃,避免大脑退化,为将来可能的教师职业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也为了在接下去短期的几年内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公司时,能够更加顺利地找到下一份工作。

博客

每个月至少发布一篇博客,可能是技术内容,也可能是我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以前一直没怎么输出博客,是因为回到宿舍就不想打字,太麻烦。有的时候是想要娱乐,有的时候是搞自己的那些服务器或者动手改造些东西。

比如最近几天把我的 USB 键盘通过树莓派变成了蓝牙键盘,我打算过年回家后,基于单独的蓝牙模块做改造,毕竟树莓派太贵也太大。相关内容至少能输出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我写一半多了。

我在外面走路或者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会思考很多事情,然后想着回宿舍一定要把它们写下来,结果一回宿舍就开始娱乐了。这个问题如果能解决,那我可以输出非常多的博客。目前来看,可能需要其他方面的积累。比如我现在能输出比较多的文字,跟我 2020 年坚持写一段时间日记有一些关系,但还有待提高。

不过我最近的一个发现可能对此有改善:我可以利用在公司时的专注性和高效率来写博客。

在午休期间和晚上下班后,都有一大块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用于写作。比如我这篇总结的一部分就是在下班后写的。

之后可能更多地整理我在技术方面的积累,也有可能是我之前在构思的让非程序员能更快更好地理解程序员的工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

现在有了一种再不梳理成长可能就会停滞的压力,应该会促使我多总结多输出。

多说无益,明年再回过头来看看输出了多少篇。

最后

2020 年做的几件大事都让我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但我还是会保持反思自己的习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最后的最后,很感谢我的那些小伙伴,还有曾经的和现在的同事,认识你们让我感到非常幸运。以后还请继续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