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低走,仍有进步 —— 我的 2021
正如我在标题所总结的,2021 年对于我本人来说是高开低走的一年。高,在于 9 月之前状态很好,思维非常活跃;低,在于 9 月之后状态下滑,十月底开始几乎停止了跑步。尽管如此,总体上还是不断进步的。
接下来首先回顾做了哪些事情以及哪些事情没有做好,接着分析为什么状态下滑以及如何尝试恢复。
做了些什么
主要是老三样:运动、阅读、写作。
运动
主要是跑步。这次我做了个图,省去一堆描述。其中有 6 次在户外跑,其余 85 次在室内跑步机跑。
4 月有几次尝试五公里,但直到 6 月才把速度从 14 km/h 降低为 13 km/h,同时从 4 公里稳定提高到 5 公里。一段时间后,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降下来了。再后来状态下滑,从 5 公里逐渐降到 3 公里。
6 月降速有一方面是我去体检时发现心率太低(运动员水平),想着通过降速避免心率保持在低水平。10 月底由于身体不舒服,休息了一个月,从此逐渐变为不再跑步。从 2020 年 6 月开始保持的跑步,算是在 2021 年 10 月底中断了。
对 2021 年跑步状态分析后,总结出可能导致跑步状态下滑的因素:
天气太热
在 7 月下旬之前,我会开空调把温度降到 25 度左右。后来为了避免空调对身体造成影响,不再开空调。但跑的时候明显感觉吃力。这点我在跑步打卡的时候也有说到。
解决方法:
- 天气过热时降低跑步强度,少跑一两公里;
- 尽量去户外跑,只有在下雨天时到室内跑。
水分补充不足
有时候跑步之前半个小时忘记喝水,导致跑步的时候感到口渴。这个是临时的问题。
长期的问题是每日的饮水量不足。这是我在 11 月身体不舒服的那段时间发现的。在我喝水或者吃东西的时候,身体就会缓解很多。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加大饮水量,同时减少熬夜(下面会说),身体状况就恢复了。
在自我监测饮水量的期间,经常发现很多情况下自己处于口渴但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这不仅是这段时间的问题,以前也存在。
一开始是通过在办公室泡茶来达到多喝水的目的,但后来看到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喝茶,这段时间就需要调整。
解决方法:
- 工作日每天购买一瓶 550ml 的矿泉水。加上喝茶的部分,差不多 1200ml。如有跑步则另加;
- 跑步的日期设置 19:50 的闹钟提醒喝水,直到不需要闹钟也能想起来。
熬夜
据我对自己的观察,如果熬夜到两点偶尔到三点,保持七个半小时的睡眠不会有影响。但是如果经常三点,甚至四点,那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睡眠总时长只有五个半小时或者六个小时。
很有可能是熬夜太晚导致了我那段时间的身体问题,所以后来把睡觉时间调整到十二点。搭配上多补充水分,就好了。不过有时候也会复发。
最近和同事聊起这事,他说有可能是肺气泡。如果是的话,跟我跑步的呼吸调整应该有一些关系。近期会去做个检查。
解决方法:
- 尽快去做检查
- 控制在十二点前睡觉
没有及时补充睡眠
这个影响的不只是跑步的状态。在状态极好的那段时间,我就发现消耗的能量比以前大。想了想,毕竟要维持长时间的最佳精神状态,以及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是必然的。
我通常是在晚上八点半到公司的健身房跑步。如果我在跑步之前,躺个半小时,跑步的状态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跑步前一旦发现精力不太足够,就会先去躺一会儿。只是后面就没有这么做了。
解决方法:
提前规划好工作内容,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先躺一会儿。休息完等待半小时再跑步。
其他
在身体恢复之后,跑步的次数就减少了。其中一个原因是经常(每周至少一次)和同事出去吃大餐,而且约的时候很经常在周一、周三、周五。而这三个时间点恰好是我跑步的时间。这个我已经有提前做好铺垫了,多次跟他们提起我的运动规划。现在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和他们说好只在周二或周四去吃;另一种是我把周五的运动调整到周六。两者也可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基本符合原先的规划。
2022 年会开启新一轮的跑步。不过会在弄清楚是什么导致我身体的问题之后。做了体检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来,需要做专项检查。
阅读
原先的计划是阅读以下几本书:
- 吕思勉的《极简中国史》
- 九边的《西方博弈往事》
- 马克思的《资本论》
- 《领域驱动设计》
-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
九边的《西方博弈往事》有看一些,不过不多。主要看的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我在 3 月 1 日阅读完第一卷的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和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又重看了一遍。第一遍看个大概,不求甚解,主要是想看重点在哪里。第二遍细读,认真理解,并且把重要的内容划起来。
除了这两篇,后面的内容也有看一些,不过没有完整地阅读完一整篇。因为我发现后面的内容是这两篇的延伸,就把重点放到这两篇来。
为了避免像现在这样状态下滑,我提前把总结和看书的思考写了出来。就是我在 12 月 20 日发布的《<资本论>中的价值》,全篇两万个字。这篇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我发现修改起来太耗费时间了。如果不赶紧发布,我最想写的世界观就没法开启(尽管现在很难写出像 2021 年上半年的那种水准了)。
从提交记录看,《<资本论>中的价值》这篇共有 52 次新增内容或者修改。五一的时候写了一千字,不过直到 6 月 28 日才算正式开始写。经过 32 次新增和修改,完成了初稿。剩下的都是在优化文章结构和上下文逻辑上的平稳过渡。优化是最头疼的,有时甚至要一整块重写。被我删掉的或者重写的内容也有几千字,估计能上万。后来想着一定要在 2021 年内发布,就先直接发了,后续再优化吧。
除此之外,还看了:
- 《鲁迅全集》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论“他妈的!”》、《估“学衡”》、《伪自由书》等。
读《鲁迅全集》是因为 6 月的时候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剧非常好看。本来是冲着迅儿哥去的,因为去年看了 bilibili up 主“智能路障”的鲁迅系列视频。看完后最吸引我的是李大钊,他和工人们打成一片,教他们读书写字。仅这点,就已经很伟大。特别是将这件事和后来红军士兵仍然保持学习联系起来。 -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我是从头开始一篇篇看的,现在看到《寻乌调查》。其中《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和《寻乌调查》两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决议案对于问题的分析很深刻,不仅找出问题,而且列出了纠正方法。这种找出问题的本质,并列出务实解决方案的能力正是我已经入门并且不断提高的。在这篇,你可以看到对以下内容的讨论以及纠正方法:1.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2. 关于主观主义(关于党内批评问题);3. 关于个人主义。
还有其他很多内容。例如工作中有些同事碰到的开会时效率非常低,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会对此很感兴趣。
如果说《决议案》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入门了这种能力,那么《寻乌调查》的内容和对于各种对象的划分的细致程度则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与教员之间的巨大差距。跟这些相比,我对于我所在地的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如果想要达到我理想中的下一个能力层级,那么对于所在地详细认真地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今后的其中一个工作项。 - 《费曼物理学讲义》看到第3章:物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因为决定了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选择高中物理,所以想着学习费曼讲解知识点的方式。 - 《乌合之众》的正文全文
照理说不需要看这本书,但网上经常有人喜欢高高在上地用“乌合之众”一词形容广大的人民群众,于是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内容。
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水平比较一般。只有让自己同样高高在上鄙视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不高的人民群众,才能够比较认同作者的看法。如果不是,那么就能看到作者大体上是在借部分现象在贬低人民群众,以此获得让自己或者读者获得优越感。
但使用“乌合之众”的网友们估计没有想到,尽管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大体上是默认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人民群众,但他也在书中指出任何群体都是“乌合之众”,这也包括使用“乌合之众”的网友群体。
实际上群体的复杂性不是一句“乌合之众”就能概括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整个大的群体实际上是在不断进步,而且这种进步从客观上来说无法阻挡。
总体看,技术书籍没有看,基本都是从公众号、官方文档、源码学习;其他的阅读量还算过得去。2022 年会主要把精力放在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所以比例会有所调整。现在先预选几本:
- 《领域驱动设计》
-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
- 《Go语言底层原理剖析》
- 《深入理解Kafka:核心设计与实践》
- 《物理学史》 弗·卡约里
某东上这本书经常没货,但还是被我买到了 -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写作
- 1 月发布 1 篇跟时间戳相关的技术博客
- 2 月发布 2020 的总结
- 3 月发布 1 篇终端的发展史,以及 6 篇跟硬件开发相关的技术博客
- 4 月发布了两篇跟软件工程相关的博客
- 5 月发布《人生工程——2021 三分之一》
- 6 月发布《理性思考,感性选择》和《价值观简述》
- 7 月发布 1 篇跟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博客
- 8~12 月合起来发布《<资本论>中的价值》
由于最后一篇内容多难度大,需要更多时间,就勉强算符合预期了。
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里有记录平时的思考,然后按月份整理到微信收藏里。这些思考会在合适的时候整理为完整的文章。
在微博上也有转发一些内容,不过都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以前设置为朋友圈可见,不过小伙伴说转发这种没人看,就全部改为仅自己可见了。
计划的季度维度的总结没有按照预期执行,但走出了第一步。当我开始写《<资本论>中的价值》时,就想着优先完成它,把其他事情的优先级都调低了,也因此这一篇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下半年。由于那篇已经发布,因此压力会小一些,写下一篇的时候可以不用像这样持续地把其他事情调低。2022 年会再次尝试季度级别的总结。
没有做好的部分
日记
没有写。这个没有什么要求,比较自由。
心态
心态跟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基础打得足够稳固,因此尽管有段时间身体不舒服,心态仍然不会有大的波动。
除了身体状况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一个是隔壁部门因为领导的管理能力不太成熟,整个部门的人都非常痛苦。我经常和他们出去吃饭,就会听到他们的吐槽。
从客观的角度看,他们的这些吐槽对我有帮助。特别是如果我以后必须当一个小领导,这些吐槽可以帮助我提前避开一些管理上的坑。还可以了解部门之间协作的问题。风险在于整个过程中我是在不断地接收负能量。
当多次经过这种过程的积累,而我恰好处于状态不好的阶段,会出现短暂的(分钟级别)的心态波动。这是在十二月底出现的。不过就像是触发了告警机制一样,我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并且做出调整,禁止自己在恢复前对较为重要的事情做决定。
为了形成更稳固的心态,保持像 2021 年上半年的状态,需要尽快把接下来的两篇内容输出出来。
体重
近期运动量减少,但却没有控制饮食,结果体重上涨了。现在已经在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会和运动一起做出调整,把体重降回来。
作息
有段时间作息控制得还不错,但后来又出现问题。原因是引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把游戏从《王者荣耀》切换到《原神》。
一开始玩的时候会被吸引住,花大量时间玩。不过后来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已经减少很多。根据手机系统自带的时间统计估算,现在平均每天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玩《原神》,大致是四局《王者荣耀》的时间。我正在给自己做思想工作,把时间压下来,把精力转移到能够获取更多满足感的地方。
经过了一年,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接下来要提高的文字输出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
投资
计划是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学习,然后发现投资环境变得不好。虽然跟学习投资没有多大关系,但也借着这个环境延后了这个计划。
教师资格证
2021 年两次报名都是因为没有获取到居住证。上半年是因为还没有到居住年限,下半年发现虽然满足居住年限,但居住时间不是自动计算的,需要申请,意味着要再等一年。但同时发现可以用学历申请,成功通过。只是没赶上报名时间。只能报考 2022 年的考试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对此不够重视,因此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过如果没有去考,还一直说这个事情就不合适了。
单身
一年过去了,还剩一年。
这一年内做了很多尝试,主要是在观念上得到了突破。不过一些选择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这是早就已经预知到了的,并且做出选择之前已经接受。
2022 年会重新规划。
技术上的提升
之前计划的 Linux 内核 TCP 相关流程没有整理。LeetCode 也没刷。
有提升的部分:
- Python 的 GIL
- 守护线程、用户线程、守护进程、后台进程、终端
- CDN 的 DNS 解析、与调度的关系
- Linux LVM
- 锁的硬件层支持
- 阅读 InfluxDB 源码
- WEB 服务热重启(热更新)原理
这些大部分内容都只是写了个草稿,需要花一些时间整理出来。
娱乐
我在 9 月初开始把原先玩王者荣耀的时间切换为玩原神。由于一开始就抽到了很不错的角色,游戏体验一直很好。经过 125 天,仍然没有充值。后来和我一起玩原神的朋友倒是有充一些。
吸引我的点有:
- 不充值也能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
- 没有玩家之间的对战
不用担心活动没做或者上线少而追不上别人 - 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世界里只有自己一个玩家
但有联机模式,可以跟朋友一起探索或者打 Boss - 已经开放的地图非常大
可以探索很久 - 场景非常好看
我甚至单独花一些时间欣赏风景 - 音乐很好听
我最喜欢的是《Against All Odds》,似乎是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 剧情还不错,深挖更有意思
几个角色演示:
- 钟离:听书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D4y1X7Rm
播放量最高。全球原神玩家最喜欢的一个视频。当角色说出“天动万象”时,无数个玩家的钱包就保不住了。这个词的中文版配音的语气符合一个思想水平很高的男性的形象,其他版本的语气就没有这种感觉。 - 雷电将军:净土裁断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m7e7
我一开始就抽到的。大招的一刀,伤害极高而且帅。该视频中的第 54 秒左右的效果和音乐转换搭配角色说出“唯有永恒,才最接近天理”,飒得很。
说出“唯有永恒,才最接近天理”是由游戏背景决定的,“天理”有着其他含义,不过她最后也发生了改变。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唯有发展,才最接近天理”。 - 可莉:哒哒哒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D4y1d7Uz
众多玩家的“女儿”。唯一一个在讨论角色强度时拥有豁免权的角色。如果有人拿这个角色和其他角色比较强度,大概率会被批评。
最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熬夜到很晚,需要特别注意。大概玩一两个月后,就基本是做个每日任务了,等米哈游开发新地图。
我以前有个问题是精神集中到一定程度时,会减少呼吸量(有点像在憋气)。我在玩原神的时候也会感觉到,所以一开始也有意识地锻炼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但似乎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而且我后来身体感到不舒服,可能跟玩原神时长期呼吸变小或者饮水量降低有关。
风险识别和预先排除
2021 年可以说是最近几年让我最受震撼的一年了。几个亲戚的生活突然掉到谷底,甚至其中有一两个目前很难看到翻身的点。另外还有一两个有潜在隐患,但因为没有到时间点,问题不会爆发出来。
我在 2021 年的年初才跟我爸说在个人成长这块要努力让自己以后能够帮助家族中其他人提高生活水平,结果下半年发生的事情直接给我调高了好几个困难等级。现在得先确保我们这边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否则他们就更加没有希望了。
我们家有给几个亲戚提供了很多关键的精神、思路、物质上帮助。有些事情上我有提醒我父母,如果当事人没有把事情想清楚,那就只能提供有限的经济上的帮助,等他们自己想清楚或者我们帮助他们想清楚,再重新评估,否则提供再多的帮助也起不到效果。他们也清楚这点。在分析完所有对我们的潜在风险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我们的影响不大,可以接受。另外有些潜在风险我也会尽量帮忙他们排除掉,但比较有限。
他们的问题总体上都出现在想要享受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生活,只考虑短期内的生活,而不去考虑这种生活的可持续性。就像部分长辈催婚一样,只想着抱孩子,以为这就是幸福,结果带来了更大的痛苦。
早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就已经跟我父母聊过几次,他们当时都已经理解并认同我的想法。而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他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我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现在家里如果有数额较大的投资,都会找我商量,我会帮忙评估风险。但是有时候得吃亏了才会谨慎,所以有一条风险较大但可控的投资我没有制止,并且提前给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当时没过多久就都亏完了,但是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反而我爸在工作上通过努力赚了比这次亏的多得多。
通过这种机制,我为父母引入了一个确定性。即一旦我没有制止某项投资,就说明它通常不会带来无法接受的影响,并且当影响出现时,我不会有怨言。这样他们就会减少很多压力,进一步降低冲动的可能性。
舆论
2021 年花在关注舆论的时间也有不少。每次看到一些消息或者评论,就想着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各种舆论场上的用语及其问题。
起初关注微博上的信息时,就意识到我在更早之前忽略的点。即微博上发出声音的人仅占全国人数很小的一部分。例如一条微博就算转发或者评论是一万,跟全国人数比起来不过是极少数人的意见。我在最近阅读的文章中看到一句很好的总结“舆论不等于民意”。大多数人都是不发声的,而舆论场上声音最大的点,会让人误以为大多数人都这么想。
另外网友的年龄分布也值得注意。根据微博官方发布的《微博2020用户发展报告》,90后占比 48% ,00后占比 30%,两者总占比将近 80%。这两个群体总体上(例外人数肯定一大把,这里只看总体)知识储备还不够多,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无法识别出一些他们本就能够识别出的逻辑漏洞。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话术是:
- 抛开事实不谈,我认为….
“事实”可以替换成任意的问题的主要因素。这个话术试图将次要因素取代主要因素,用次要因素作为判断某人某方面的评价因素,以达到或美化主体或贬低主体。例如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句评论,大意是:
抛开拜登没有做好总统这件事不谈,我认为他是个好父亲。
通常这种句式应该用于抛开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但现在却被反过来使用,即主次颠倒。
2021 年疫情仍未消除,人们却开始争论是否应该全面开放。那些疫情不应该这样控制,认为应该全面开放的声音,在我看来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看到了美国没有足够的管控而有 86 万人死于新冠,并且他们也认为我国的医疗比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以及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 4 倍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该像美国那样开放,因为这样对人们的影响比管控还来得小。
那么,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
不知道支持全面开放的人预期用几百万同胞的性命换来他们这一小批人的“美好生活”呢?
在网络中,有个词叫“二极管”,意思是思维只有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为了避免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大多数人会加入灰。但是要注意的是,“灰”不是只有一级,它本身也有很多种。在图像识别中,灰度有 256 个等级,灰度为 0 是黑,灰度为 255 是白,要知道还有其他 254 种类型的灰。因此在对舆论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各种声音的不同灰度等级,而不是说什么“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因为这句话把灰度 256 个等级中的 255 种声音归纳到一种声音,这也是一种“二极管”思维。对于各种事件,在我头脑中时常会出现一维座标系,0 表示绝对中立,然后把各种声音根据程度标记在座标上。
其他内容太多,应单独写。
分类讨论思想(细致化分析)
尽管分类讨论思想广为人知,但大多数都仅用于数学。其实这也应该用于生活中的思考。
一年来,有一个分析方法逐渐在我脑中成型。方法大致内容为:取事件尽可能多的相关影响因素,尽可能列出每个因素的不同可能性,不同因素每次取一种可能性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是一类,每一类单独思考其可能性、影响、处理方法。
这是我在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理性思考,感性选择”中的前半部分。
思考的时候,脑中就像有一张表。
假设 A 因素有三种可能,B 和 C 因素各有两种可能,则如下图:
A | B | C |
---|---|---|
A1 | B1 | C1 |
A1 | B1 | C2 |
A1 | B2 | C1 |
A1 | B2 | C2 |
A2 | B1 | C1 |
A2 | B1 | C2 |
A2 | B2 | C1 |
A2 | B2 | C2 |
A3 | B1 | C1 |
A3 | B1 | C2 |
A3 | B2 | C1 |
A3 | B2 | C2 |
这些可能性包含了客观和主观的可能。对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可能场景的组合,在以特定的人的视角思考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成功率与对换位目标人物的熟悉程度有很强关联,它需要将目标的各种条件把自身的条件替换掉。如果没有把自身的条件去除掉,就容易得出“何不食肉糜”的结论。
各种情况都思考,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
而这也是我在判断舆论的其中一个标准。对于一篇文章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它是(或者说“主要是”)想要追求真理,还是想要表达情绪。
状态能否回升?
导致状态下滑的因素有很多,我印象中的一个明显的时间点是我试图变更在非工作时间的文字输出环境而导致停止了文字输出节奏。但其他因素也要考虑,例如是否是因为阅读量减少了,或者是运动的节奏发生了变化,或者是运动时的空气质量不好,或者是玩原神时引发了诸如精神集中导致呼吸节奏的改变,或者是熬夜的持续时间达到一个足以影响身体状态的界限,或者是阅读信息但没有及时输出导致反复思考同一个内容,或者是接收了太多负面的情绪,或者是工作上的进度缓慢,或者是大餐吃太多了,或者是咖啡喝太多了,或者是没有像 2020 年那样做出许多的变化…
我强烈地感觉到第一步应该是把我所思考的东西都输出出来。最近在阅读各种信息的时候,发现各种信息源都在不断重复着有问题的逻辑,因此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将这些错误逻辑归纳起来找出问题所在的想法。之所以没有及时输出,是因为我担心会影响主线,例如会影响我之前发布的关于价值的文章。
阅读量可以通过像以前那样在地铁上看书解决,最近是经常在地铁上浏览一些娱乐内容,这个容易解决。“管住嘴,迈开腿”比较容易,运动环境也容易变更。现在也满足了恢复到以前的“非必要不喝咖啡”的限制的条件。接收负能量是社交的一部分,我不打算通过减少社交来逃避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使用完整世界观思考时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避免遗忘我曾经的思考结果,方法就是把这些思考输出为文字,常看。
最后
我对 2021 年的上半年很满意,但对下半年的感觉很一般。下半年唯一让我感觉比较满意的就是把《<资本论>中的价值》这一篇发表出来,尽管这一篇还有不少问题。
2021 年以内外部环境为基准,增加了对软实力的投入,调低了对硬实力的投入。2022 年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调整,以硬实力的提升为主,软实力的提升为辅。
似乎还有很多想说的,但篇幅已经太大,最多也只能说个大概,就先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