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磨刀不误砍柴工 —— 2022.05~07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记录了两个身体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中眼睛的问题在 6 月 19 日已经恢复了,胃胀也在眼睛恢复的这段时间消失了。除此之外,个人状态在 7 月也有一定的恢复,下文详说。

这段时间的主基调是离职和找工作。

离职

2022 年深圳互联网公司裁人很多。我所在的产品线亏损不小,公司就决定把整个产品线撤掉。领导问我想不想留着,我觉得留着能创造的价值有限,就说还是离开吧。

虽然各个大公司裁了大量人员导致找工作比以往更加困难,但是我觉得没有担心的必要。最终能去哪家公司,并不是有能力就行,还得看缘分。就像我两年前换工作地点的时候也是错过了最佳的换工作时间,但是仍然在偶然的机会下面到了这家公司,岗位和我的需要完全匹配。

说是离职,但也不是主动提的,毕竟主动提就没有 N+1 了。拿这个 N+1 有很大的好处。为我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规划提供了物质保障,会更有底气一些。

规划

我的规划大致分为三件事情:

  1. 写一写今年前面部分的事情。这些内容已经在 5 月 19 日发布了。除了这一篇,我还想把我对人生观的思考写出来;
  2. 把我觉得对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些重要内容补上来;
  3. 做好面试的准备。

由于是 N+1,总共拿到了 3 个月的补偿,因此我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上面三项分别分配了一个月的时间,不过后面实际上总体分配的时间会少一些。

输出内容

我的想法始终是:不管写得怎么样,总是要输出一些东西的。不是主要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主要为了以后能够回顾,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这么做。

我知道自己成长到现在这样其实很不容易,以前经历了很多内心上的痛苦,但还是咬牙挺过来了。只是当时很少记录,有些记录的也随着课本一起丢失了。我也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人口,总会有一些人跟我情况相似,但在某一个节点上没有突破,导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客观地说,也有一些走上比我好很多的道路。我虽然也希望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议,但我现在更加能做的其实是把我的情况和思考记录下来。我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起码如果我穿越回过去,我希望我写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我自己。更现实一些的是,我的状态会有起伏,因此希望状态差的时候能够记录足够多的信息,当状态好的时候解读这些信息,然后给自己一些建议,毕竟以后还有可能再状态下滑。就像我去年状态好的时候就想要给状态差的自己一些建议,不过碰到了一些麻烦导致没能留下多少有用的信息。

这篇内容只有少数的部分是 7 月的时候写的,多数是在 9 月底写的。8 月和 9 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正因如此才想单独写一篇。我尽量把自己调回到 7 月底,还原当时的感受。

在离职之前的 5 月 7 日,把我的“三观系列”的世界观部分写完了。其实这篇从 2 月就开始写了,最终有 20 次的编辑记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对客观的认识,获得一种“有根”的乐观,并且让自己主观上持续拥有不断学习进步的意识。

由于离职后给自己分配了一个月的时间完全抛弃事业上的内容,专心把想写的内容写完,感觉时间还是很充裕的。

花了几天时间在惯例的记录上面,19 日发布完就进入下一篇,“三观系列”的人生观了。

人生观的部分在最近的几个月反复出现在脑中,直到这时才正式地开始写下来,但是我又犯了难。平常在脑子里想的是没有先后逻辑顺序,而是根据一个事件或者一个想法引申出的思考。但在真正要写下来的时候,本能地想让这些内容有逻辑上的关联,导致脑子卡壳。因为跟价值观和世界观相比,人生观的内容更难组织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并且它受到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也需要在适当位置插入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我在某些时间段会经常地把自己的想法碎片记录下来,想着以后写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但是最近几个月因为状态下滑就没有怎么去记录了,那些思考过的内容大多忘了。这也是卡壳的一个原因。

而且我发现自己大脑的规律就是我一旦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会自动地不去思考这些内容,由此很难在大脑中借着这些内容去展开。

人生观也有一些内容不适合写出来,它们需要有过相同的经历才容易理解。这些不是那种会指导我做出损害他人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如果别人不能理解,会对我自己有负面影响。如何恰当处理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多时间谨慎地考虑。

所以当写了四千字后,尽管距离完成还有很远的距离,还是决定在 5 月 25 日停了下来。我想大概需要等待一种感觉,就把时间让给其他规划了。

在进入职业相关话题前,我想插一段图书馆的内容。

图书馆

不知道是否是工作了的关系,让我在心理上和图书馆的距离变远了,觉得去图书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让自己潜意识觉得去图书馆是一件很简单且很自然的事情。

我在 5 月 16 日周一正式离职,于是从 14 日周六就开始去图书馆了。14 日那天晚上 19 点到图书馆,离闭馆只有 2 个小时。因为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图书馆,就先到处熟悉一下。最终在书架上拿了《共产党宣言》看。我一直很好奇它的全文是怎么样的,以前没有去看,就借这个机会把它看完。我从里面摘抄了一段分享给大家的内容: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资本不应该成为资本家的个人财产,而应该成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由这个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资本所产生的利润,也就自然地继续成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最终这些财产将会用于提升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感。

这些内容跟本篇主题差太多,就不展开了。说回图书馆。

图书馆很大,座位也不少,但由于新冠影响只能隔位座。早上去得晚些就得到处找座位。特别是我需要使用一整天的平板电脑,必然要充电,但只有部分桌子上有插座。这些位置更是难等,只能等到下午 17 点多才空得出来。实在不行的时候,就带上平板电脑和充电器到有插座的地方,找个没有正在使用的插座充电,然后回到自己位置上先看一阵纸质书。

在图书馆可以看到中学生、大学生、考公的人,以及一些已经结婚有孩子的人。里面应该也有和我一样是最近才刚刚没有了工作的。从图书馆整体来看,感觉去那里学习的女性比例高一些。由于这段时间去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种改变,那么也是可以期待一下运气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但从结果上看,什么都没有发生。

图书馆室外有一个专用于吃饭的地方,我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叫外卖,在这个地方吃。晚上大多吃粥,中午也尽量少油,感觉比平常健康多了。

一整天泡在图书馆让我心情一直保持很好,而且能感受到自己又学了不少知识。

接下来回到正题。在停下人生观的内容后,就到了我一直觉得难,且一直想要理解的知识了。

补充知识

我一直有再次长期全身心投入学习重要知识点的想法。除了感受学习本身的快乐,还可以让自己的基础更牢固,走得更远。

这个想法实践起来不容易,因为我还没确定能否承受它的风险。风险归根结底是我自身的问题,分为两方面:1、真的能够全身心投入,不受其他事情干扰吗?2、学习的结果是否能够在未来帮助我获得更多幸福感?

我本来想展开讨论,但这样就偏离主要内容了,最好单独写一篇。

因此我借着这次离职,提前做了一次短期体验。给了自己一段时间去学习对于找工作没有多大用处但对于长期有用处的基础知识。能这么做,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面试相关的知识点在我离职之前就被朋友拉着“卷”过了。

读者或许也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再去学习以前学校里教的知识,不仅很容易理解,而且理解得更加深刻。但是如果不去学,那么一些知识就一直都没能理解。

由于在大学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所以一开始的学习都落下了。其中有一个方向我没有理解清楚并且一直想要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其中的哈希表已经在之前重点学习过了。剩下的是另外两块:树和动态规划。以前没有好好学这部分的内容,导致有一种畏惧感。最主要的是树,因为比较常见。当认真地去学习,理解和实践后,发现它的内容比想象中的简单很多。这些之中的一部分内容都输出到技术博客上了。只不过分配的时间有限,对于树中的红黑树的证明以及动态规划的复杂情况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状态。这是今后要解决的课题。

这部份大概在 6 月 20 日结束。

面试

我的简历一直写的很不好,这次多花了些时间改。这期间还有其他事情占了时间,直到 6 月 25 日才改出一份像样的简历来(后来还会改几次),但还是过了几天才发到招聘平台上。

本来可能要多花些时间确定第一版,但是朋友要给我内推,催我快点发给他,就加快进度了。早点写完早点放招聘平台也挺好的。

28 日开始了第一个面试,形式是现场面试。由于准备得还不够充足,跟后来的表现有一些差距。面试确实是面得越多,思路越清晰。

后面既有招聘平台上联系我的,有些面过了,有些面试比较奇怪,有些确实是没回答好。最后进的这家公司,是让我大学同学内推的。工作内容是我感兴趣的,涨幅也不错。

在三面结束后,才知道三面的面试官认识我之前的领导。之前的领导有帮我内推到他们部门,但是过了好久都没有通知我去面试。然后我让同学内推的时候,从那么多部门里面恰好选到他们部门。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过了前两面(一般两面就结束了),后来额外加了第三面,面完了才知道这事。竟然还有这么巧的事!当时脑中就浮现出两个字“缘分”。

要是这样的缘分能发生在我找女朋友的时候就好了,哈哈。

在所有面试中,最后一个阶段面试官问“你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比较有得说。分为两方面:1、我在这个阶段一直存在的不足;2、我在这个阶段准备的问题。

首先说不足的部分。在面试过程中,有些问题我没能回答上来。这些应该在最后的时候和面试官探讨,但我却没有。面试几次后我才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在后面的面试中仍然没有这么做。我想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回答问题,想要转换为问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来不及转换就只好问提前准备的问题。这里暴露出的问题是面试的时候没有一个全局视野,导致大脑被局限在某个上下文。

那么我提前准备了什么样的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1、部门及工作的相关问题;2、与工作本身不相关的问题。

其中与工作不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 让面试官对我面试过程中的表现做一个评价;
  2. 问面试官在这个部门有哪些收获。

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面试官大多的反应看起来应该是认为我想马上知道面试结果。其实我并没有这么想。在之前的面试中,我发现有些问题的答案我是知道的,但面试过程中没有理解面试官想要问的点,就不知道应该回答这些内容。问这个问题,其实部分解决了不足的部分,只是不是由我提出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根据面试官指出的问题来回答。另一方面,可以听到面试官对我面试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的肯定,在通过别人评价补充对于自己的认识的同时,又可以尝试在后续面试中突出这些优势。

第二个问题可以了解面试官,还可以看出部门的一些情况。比如有的面试官会说得到了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就可以看出部门应该不卷。有的面试官会说带头把一个小系统逐渐发展成一个大的成熟的系统,这就说明这人技术强,并且拥有大系统设计能力,跟着他能学到不少东西。这个问题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很有趣。

这两个问题最多在前两面的时候问。之后的面试官通常是大领导了,不适合问这个问题。所以我准备了其他问题,例如问怎么看待 35 岁危机?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答案是保持学习意识,不断进步。但我想知道渡过 35 岁危机的这些能人,他们是怎么考虑的。而我确实得到了“保持学习”这样的答案,但主要还是专业知识上的学习,所以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也不知道该怎么问。这个问题就留待以后再去探索吧。

最终获得了一个让我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 offer,8 月 1 日入职。

7 月我的状态又恢复了不少,我想这跟我面试期间​不得不说很多话有关。我之前有注意到,如果我经常和别人交流,状态似乎就会变好​。

最后

最近一年,随着对技术底层实现的细节的了解,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能理解和联系的东西变多了。这给了我很多信心去达到我以前所设想的高度。不过我不觉得这种感觉是稳定的,所以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细节,然后思考。

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