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21一些想法

说明

偶尔会想要把平常的思考记录下来,通常是直接发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本来想把相关联的想法汇集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这个习惯没有培养出来。只好把混杂的内容都复制出来了。

这些大多是思考后的结论或者关键思考点,通常只有一两句话。为了避免误解,还是得添加一些说明。还有一些我自己都已经看不懂当时思考了什么,这部份会略去。

有些是特定时间点才想起来记录下来,那部份的思考内容可能很早之前就思考过了。

1 月

谈运气与成功

运气不一定只有一个人获得,而是一批人同时获得。但是由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不一样,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够抓住这个运气。

评某些公众号作者的文章

一篇文章会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有些作者会把与自己声音不同的那部份内容完全隐去,而有些作者会把其中比较符合事实和逻辑隐去,只留下明显有问题的论据论点,然后把这两部份人作为一个整体批判,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效果。

单角度分析的好处:便于筛选读者。因为这能更加吸引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晒选掉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关注。如果客观地多角度地分析,则有得罪各方论点的人的风险。

单角度的坏处:难以符合客观情况。细心的人容易发现其上下文逻辑的问题。

观察到的解决方式:扩大情绪因素,用情感掩盖逻辑的不足。当人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即使逻辑出现跳跃,也不会怀疑。

2 月

谈策略的选择与后果

一个策略确定执行时,意味着其他的策略被否定掉。每一个策略都会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但是当其中一个策略确定执行时,就确定了其他策略一部分本来利益会受损的人得到了保护。然而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那些需要发声和愿意发声的人。

人们在评价一个策略好坏的时候,不会去在意这个策略保护了这些本应该利益受损的人们。因为他们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就算意识到了也不会特地去发声,所以人们容易根据那些由于执行的策略而利益受损的人的评价来否定这个策略。

从现实实践中,我们识别到了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让这群利益受损的人短暂地集中地释放自己的不满,允许他们集中地发声。比如美国的“零元购”,看起来利益受损的人爽了一把,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承担损失的不是政府,政府也不用思考如何解决根本问题。

对于各人而言,在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策略做与不做会带来的损失。

谈考虑远近对决策的影响

年轻人很难理解年长的人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年长的人以前的经历。

我们可以思考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安排。但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或者根本就没有稳定的客观条件允许他们考虑。在他们眼中,能在接下来的半年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这样就不敢去考虑更远的事情。谁知道一年后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呢?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即使当代的年轻人,也有一些面临着相同的情况,他们也会像老一辈那样做出类似的选择。

如果当代的年轻人理解不到这点,自然会觉得这些人目光短浅。而这些年轻人,也可能会被比他们考虑得更远的人觉得目光短浅。

谈辩论

辩论本应该是为了无限接近真理,而不是抱着一定要证明对方错误的想法。

正反两方总会有一方由于社会共识的存在而预先占据优势。就像努力和运气哪个重要?踏踏实实做工作成功的人容易认为努力更重要。让这样的人去当评委,拿“努力”观点一方的队更有可能获胜。

但这并不代表正方是完全有道理而反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往往是因为各方都可以接受这个共识,是一种相互妥协。

劣势方的目标应该是把优势方所需要妥协的部分尽可能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否定观点本身。

谈“理中客”

“理中客"是理性,中立,客观的缩略词。

“客观”要求充分肯定正方和反方的优点,并且充分地批判正方和反方的缺点。

对于事物要进行批判继承。既不因为存在缺点而全面否定,也不因为存在优点而全盘接受。全盘否定和全盘接受的做法都会对发展造成阻碍。

谈批评

有的文章想要批评一件事情,但是绕来绕去,没有什么逻辑,全靠情绪支撑。看这种文章是很费力的,因为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宣泄情绪。而这仅有的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却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这些人很奇怪,不把精力花在怎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而是花在怎么调动读者情绪以及怎么阴阳怪气上。

谈权利

从一些在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可以看出,可以做到通过给别人强加权利以剥夺他们其他权利。

权利的实现,需要客观环境满足其实施条件。而不同权利之间存在着资源上的竞争关系。强调应该给人们一种不符合当前客观条件的权利时,实际上封锁了他们其他的权利,得到这些权利的资源。

谈恶与善

有的人作恶,还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是我们作恶,你们又怎么通过消灭我们获得正义的荣誉呢?”。

难道真正的勇者喜欢斗恶龙吗?如果没有恶龙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勇者就可以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让人们更加幸福的事情上了。这种荣誉难道不比“消灭恶龙”的荣誉还更令人向往么?

谈理性和感性

理性和感性都可以用于解决问题。当想要达成一个目标,理想的情况是综合地使用理性和感性,以效率最高的比例去做。

然而有些人过于强调感性,排斥理性;另外一些人则相反。

理性和感性都不是目的。不能满足于把自己培养成“理性”的人,对于“感性”也是。

3 月

谈原因分析

寻找外因有两种态度:

  1. 为了甩锅
  2. 为了解决问题

有的人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寻找外因,但是却被他人认为是为了甩锅。但是一般不用计较,把问题解决了就好。除非对方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人。

碰到问题,内因外因都需要寻找,分清主次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谈子女教育

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否可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

例如长大了之后,发现自己小时候由于在哪一方面没有投入导致现在碰到瓶颈,那么就在这方面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像那种盲目把孩子送到国外“长见识”,不见得是有好处的。涨了和当前水平差距过大的见识,反而会因为缺乏对事物的发展过程的理解而盲目地认为“应该这样”。

谈学习

学习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将这些创造出来的价值与其他人交换,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帮助我们过得更好。

谈批评

他们主观上是想批评,但没有注意到客观上他们犯了错,他们错在鄙视那些得到帮助的人。并且把本来就有问题的人所受的苦痛,说成是别人对他展开帮助后才有的。(时空错位)

谈自我管理

做自己的领导。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把自己当成要领导的对象,用领导的角度去审视自己。

谈辩论

陷入持有不同观点的一方的预设观点和话语体系里面时,越解释越糟糕。要学会解构,并跳出对方的框架。

谈进入心流的可能条件

  1. 阅读长文章的能力
  2. 收集尽可能多的视角
  3. 每周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4. 目标尽可能地纯粹
  5. 快连接,慢启动

谈投资

股票不是只能涨 20%,它可以翻倍。

谈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否也指社会上所有的人在完成一件商品时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包括职业和非职业的人的劳动。(是的,然后由于所有的商品都这样,他们共同的那部分时间可能被我们忽视)

谈满足感

成瘾性 <–> 满足感

奶茶不加糖与别人加糖的满足感或幸福感一致。

玩小游戏和别人玩大型游戏的满足感一致。

通过管理阈值达到以少量代价换取相同幸福感的效果,搭配上自身能力的不断地成长,使得未来的变化对自己的幸福感造成影响极小。

谈自信

自信应来自于自身能创造的价值的量。

谈关系对判断的影响

朋友和陌生人做了同样一件坏事,但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觉得陌生人可恨,而朋友是迫不得已。这是得到了情感的加成,以及熟悉程度的加成。

谈认知

聚光灯太强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忽略其他地方,导致重要的内容被掩盖。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深入思考,让自己成为比聚光灯还亮的光,为自己照亮那些被聚光灯掩盖的地方。

谈成长

思想的成长需要以物质作为基础。物质不是决定成长的所有因素,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

4 月

谈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里,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是否可以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分析微博热搜及评论在逻辑上有哪些问题,以及有哪些误导性质的点。

谈品质

我们应该学习某个人的好的品质吗?不,我们应该学习他获取这个品质的方式。

谈独立思考

是为了证明自己独立思考而相信那些话,还是因为独立思考而得到相同的结论?

谈理性与感性

理性思考,感性选择。

谈解放

解放,而不是施舍。扫除竞争中的特殊障碍,让他们参与到平等的竞争中,而不是以施舍的态度让他们享受更简单的竞争条件(例如按比例平均)。按比例平均反而是压迫了那些付出努力平等竞争人。

读技术评论文章

“伟大的项目往往由一个人或者一个极小数量的群体发起并成长起来”。

人少容易做决策,人多意见多。越重要的项目,如果领导的人能力不足以统一意见,仅保留一种声音,项目就越难以成功。

谈效率

通过重复的练习,把行为固化为特定突触。就像把一些本来用软件实现的功能,做成专门的硬件加速器,使用时用硬件加速。避免思维卡壳,这样就节省出一些空闲的时间做更高层次的思考。

谈“贤者之石”

只听到“贤者之石”能无视等价交换的规则,就容易形成崇拜。用实际行动去了解的人,会知道“贤者之石”是用大量人作为材料做出来的。

普世价值虽然很迷人,但了解它代价的人有多少呢?

谈信任

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他们看不出与他们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人。即使可能因此伤害其他无辜的人。

谈信息密度

在围绕某个具体对象作描述的时候,画图的密度高。

单纯的描述可以用数学符号表达,但信息密度仍然不够。

在描述抽象对象时,文字的信息密度高。

谈资源

愿意承受多少代价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谈取舍

增加 1% 的性能要多花 20% 的资源。那么是否要增加这 1% 的性能呢?

换成生活中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认识到这一点呢?

谈工程与系统

领导知道在做工程,底下的人认为是在做系统。

做工程会面临更多取舍,需要确保整体效果最大化。而做系统可能会花大量精力在某一件事情上,但对整体的使用效果贡献很小。

谈实践与理论

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犯的错误作为结合理论的实践。

别人的传记会隐藏很多信息,但自己的传记很难骗自己,就算美化过去,也会在自己问自己的时候戳破谎言。

谈人的变化

参考过往行为判断,但过往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参考性会不断降低。

人是会变化的,有好有坏。只根据过往行为判断,而不去了解最近的行为和想法,就容易误判。

谈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思想生成具体思想,再进行实践验证和调整。

谈分析事情

避免只有两个角度。这样容易让自己变成极端的人。

谈开源

开源精神对于推动世界进步的贡献远大于一般人的理解。

谈发展

立足于前辈们的理论,但要努力超越他们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谈理论与实践

理论是指导作用,指导不是强制。理论与实践不一致,要以实践为准。并通过实践反过去补充和完善理论

理论和实践不一致,是因为实际的资源与理论预设的资源不一致。这样实践会促进理论的发展。

人们为了固化实践结果,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写论文。

论文是对实践的总结。实践可以是证明理论在某个条件下正确,也可以证明理论在某个条件下错误,如果能够根据实践结果补充理论,那就是更加优秀的论文。

谈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作用是让难以领悟真理的人,以一种低门槛的方式做出和领悟的人一样的事情。以低成本的方式达成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

谈对等

有人会说 A 是为了自己好,对 B 做了坏事,B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对 A 做同样的事。

这是 A 为 A 做坏事辩护,甚至受害者为 A 辩护。以 B 会做同样的事为前提。

B 反驳的点是。因为 B 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拒绝 A 做这样的事。必须对等。

谈文明的韧性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中华文明最强的地方,正在于此。

引入外来思想,一部分是因为有新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华文明的内核,并提供了系统化以及科学的解释。

5 月

谈对等

选择对等不代表代价对等

谈道德

道德声誉上的强者,同时是道德行为上的弱者。因为同样一个道德问题,他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了。

谈自我限制

通过给自己添加限制,作为代价交换相应的保障。

谈生命最后时间想做的事

看《钢之炼金术师FA》。

谈个人发展

由分裂的个人逐渐抛弃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最终发展为统一。(忘记是什么意思了)

谈传承

科技传承,对于真理的追求

谈解放自己

人类的好奇心促使其不断解放自己,去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

思考《资本论》

不同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即多少金)

货币起到类似消息队列的作用,解藕了商品的价值形式,简化了等式

有什么显著的价值?(不使用"意义"这个词,可以用"显著意义”,避免"为什么要在任何事情中寻找意义"的反驳)

谈焦虑和不确定性

高中的时候曾经想过,如果计划好未来并按照计划走,那么未来岂不是很没意思?恰好这个月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高中老同学发了条微博,说很焦虑,他在困惑这个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我以前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差不多这个年纪有这种烦恼才是正常的?

总之,以下是我给老同学的评论。虽然是给他的微博评论,但其实我更想告诉高中时的自己。

  1. 从不确定性中获取满足感的一般都是赌徒。而通过主动放弃所有可控性来创造不确定性以获取的只能算初级的赌徒。
  2. 个人的未来的完全确定性不是想创造就创造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到。人只能创造部分确定性。
  3. 主动放弃无法争取的确定性,与主动放弃能够争取的确定性不一样。前者积极,后者消极。
  4. 个人主动创造确定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会发现有能力选择更多的发展方向,也可以重新规划个人的未来。人不是死板的在确定一个未来之后就一条路走到黑。这种有能力选择不确定性比没有能力只能任由不确定性宰割所获得的满足感不是同一个层次的。
  5. 人的焦虑来自于自以为对真实的世界了解很多,实际上只是对想象中的世界了解很多,对真实的世界了解得太少。对自己也了解得太少。

谈小孩子的价值误判

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孩子,虽然他们不懂得价值交换的原理,他们仍然能根据外部的反馈判断自己可以做哪些事(自我价值判断)。

当家庭内部溺爱孩子时,意味着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小孩子给他们带来的价值非常高,以至于需要用相当多的资源去交换。

但是当范围扩大到家庭外部时,小孩子无法天然地做出调整。这个思考通路无法自发地建立。这就导致了小孩子在外面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因为他仍然认为其他人必须按照其家人的标准拿出对等的价值与之交换。

价值是由社会平均评价为基础,而不是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但是被评价的人无法接受现实。

谈生命的延续

人是会死亡的,但是却能够通过繁衍后代,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不是个人的生命,而是思想、意志这些宝贵的东西的延续。而这些东西,是上一代人的积累,经过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再传递给下一代的。

大自然给人的繁衍后代的本能,无意中激活了这一点。无数的人无意识地做着一件伟大的事情,而其中很多人在无意识中失败了,有些人无意识地成功了。这些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东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共识)。推动着人们不断发展,解决更多问题,过上更好的生活。

谈极端动保

不吃动物,但吃人。。

谈创新

万众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其实是有大量实践积累的人民群众,这种鼓励其实是将他们暂时地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然后再让理论指导创新。

谈分析事物

当一个人的分析的关注范围受到自身局限的束缚时,会首先地抗拒分析范围之外的客观因素。进而否定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分析其在事件中影响的程度大小。以至于将自己困在信息茧房中,锁死了分析能力,阻碍自身的发展。

分析得具体,才不会被事物本身的特点局限住,从而找到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形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谈网络舆论

通过反驳非黑即白言论来表达自己非黑即白的言论。

6 月

思考《资本论》

价值通过多个节点组成的链条,逐渐积累。在某个阶段,付出的价值和得到的价值一致。但如果再往前一步,就得到了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

六个小时的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与生活资料的价值相等,这与购买劳动力一天的价格相等。在延长劳动过程后,得到剩余价值。

通常所说的“没有价值”指的是“没有使用价值”

谈抬杠与好奇

带强烈感情地提问(质问)叫抬杠,只带基本感情地提问叫好奇(想了解对方的想法)

谈积累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纯线性积累,而是到达某一个程度时,会有质的提升。即跨越式的发展。

谈了解一个人

认为一个人会怎么想。把所有可能性列出来后,再根据对这个人的了解,过滤一些可能性。(忘记是什么意思了)

谈选择

选择,而不是想象。(忘记是什么意思了)

谈分析与猜测

没有从客观分析,而且从主观去猜测,就容易有一种命运掌握在强者手上的感觉。

谈信任

信任来自于可预期性。一个人的行为越容易被预判,就容易增加同类人对他的信任程度。

谈可预期性

由于发展而变化的可预期性。(忘记是什么意思了)

谈想象与现实

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个在美国得新冠病毒的人(heshanshuo),在美国因为医疗资源不足而抛弃他的时候,他仍然认为美国的医疗资源丰富,证据是他被分配的房间还有很多床。

谈底层逻辑

了解底层技术,就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不受过多规则的限制,从而发挥创造性。

谈感谢

不应该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而是应该感谢那些让你成长的事情。

人的伤害是故意的,不是无意的。事情是客观的,是他们让人成长。

谈了解与理解

从多个面同时看待同一个事物,得到共同的特征,才能叫理解。 只从一面去看待,只能叫了解。

谈需求的满足

一些人在买东西的时候,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为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实际上是满足别人的需要。例如买一台电脑,其中有个功能自己实际上并不需要,但看到了别人对这个功能的差评,自然就产生了不太想买这台电脑的想法。